社会对经商下海的观念在不断嬗变。1993年刚下海之时,我常与朋友谈:假如我10年前就下海经商,圈子里的人一定会说,陈东升犯了什么错误,别无他路,被迫经商;假如我5年前下海,圈子里的人会想,陈东升一定是仕途暗淡,本事不大,另找出路;现在下海经商,创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圈子里的人都投以敬慕的目光,“哥们有本事”。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对社会对经商下海观念嬗变的生动写照。当人们观念更新过来以后,大批优秀人才才逐渐从大学、机关转向了商界。而中国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也就从90年代开始,才如雨后春笋。
准确把握时代的特点。在毛泽东时代,为了建立没有剥削的新国家而进行武装斗争,扛起枪杆子进行革命是青年人前途之所在。现在进入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是为了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近150年来几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国富民安”的强国之梦,经济建设已成为时代主流。我们要摒弃官本位的思想,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适应时代,从事经济建设工作,无疑是当代优秀青年人的出路之所在。
下海前的潜思想准备。1988年我刚从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跳槽到《管理世界》杂志社,新官上任,总要有点创新。我和部下开会,研究刊物如何发展,我说:“回想自己在研究中,每每必读的那些世界著名经济刊物,什么《时代》新闻人物啦,什么《幸福》500家啦,我们办刊物应该向人家学习,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我的同伴说:“那我们也搞一个中国500家吧。”就这么一个动议,我们在国内首先推出中国500家大企业评估,并推广了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个改革术语“国际惯例”。在研究世界500家企业的过程中,当时日本的泡沫经济还处于鼎盛时期,世界500强,日本就占了110家。我心想,日本人和中国人应该没有种族上的差异吧,我们为什么输给他们呢?同时,在分析世界500家最大企业时,还惊异地发现,世界500家企业的数量的分布,正好和世界经济强国的排序完全吻合。我一下子领悟到,经济的强盛实为企业的强盛。没有拥有一批跨国大企业,国家强盛将是一句空话。
坚定下海的决心。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我们静下心来反复苦苦思考,不是对国家的悲观,而是透过苏联东欧的变化反思中国的出路。80年代活跃在改革思想理论舞台上的年轻知识分子,出现了彻底的分化。一批到了海外,成为留学生;一批“下海”经商,创办现代企业;还有一批继续留在政府,为国效力。
“爬梯子"与“搭舞台"。记得在母校读书时,男同学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排序是:首先是当教授、科学家,其次是企业家,最后是从政。当大家踌躇满志走向社会后,男生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对职业的追求,以及对成功的定义正好和学校完全颠倒了过来。但从稀缺性和风险理论来说,正好能说清这个问题:治理国家的位子是固定的而极其稀缺的,所以风险是最大的;企业家每天都在出现,每天都在塑造,企业家对社会是多多益善,但经营企业是一个大系统工程,也有许多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而从事学术和研究,是超级个体户工作,相对前者,风险最小,自己把握自己。所以我提出了一个“爬梯子”和“搭舞台”的理论。从政犹如爬梯子,上面的人不前进,后面的人再有本事,也只有干瞪眼;办企业,犹如搭舞台,庸才搭草台,人才搭舞台,天才搭巨台。
因人而宜。下海者对行业要有个正确的选择。我1990年访问日本时,边访问,边想一个问题,假如我留在了日本,能干什么?如果只想自己一不懂技术,二没有一技之长,那只有流落街以头乞讨为生了。但反过来一想,自己有头脑,善管理,聚合各种资源,说不定能干一番事业,想到这里,那真是越想越兴奋。
自己下海选择什么行业呢?产业兴国,高科技有前途,但自己是学经济的,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对科技一窍不通,优势发挥不出来。想来想去,觉得从事服务业是自己之所长,所以总是做咨询、办杂志、搞拍卖、经营人寿保险等。
“南方模式”与“北京模式”。90年代初的下海浪潮,综归起来有两种模式。一日“南方模式”,其特点基本是圈地式的,社会时兴什么就做什么,高速度,高负债,产业多元化,例如“万通”、“恒通”等;二日“北京模式”,其特点是寻找市场的空缺和盲点,高起点,专业化,营造一个好企业,带动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兴旺,例如“中期”和“嘉德”等。
什么是“发大财"。企业家对发财要有个正确的心态。中国经商走过三个阶段,也是我常说的,最初一般是被动式的为生活所迫,发财靠的是“胆子”;双轨时期,靠的是“路子”;90年代后,特别是现在,越来越靠的是“脑子"。一夜之间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急于求成的心态不成。
做生意,拿一单做一单,这种挣钱模式是永远也做不大的。经济竞争的成熟就是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当事业做,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让企业在不断地赢利状况下永远经营;通过上市让企业资产不断扩充增殖,来实现自己的经营梦想。
(作者为经济系1983届校友,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