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CEDR云论坛暨《经济评论》云开放编辑部(第2期)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多位青年学者参会。
论坛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卓教授主持。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杜巨澜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徐长生教授分别以“构建双循环需要重构消费与房地产发展模式”“纵向和横向雇员薪酬溢价、组织控制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汇报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启发人们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更深入地思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陈彦斌教授围绕双循环的大背景,对2020—2035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合理目标进行分析,得出了年均4.83%的GDP增速要求。该目标有助于中国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也能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保障,还能进一步大幅缩小与中等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但当前经济形势在生产、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方面与双循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他指出构建双循环的本质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消费,并提出了五点提振消费的改革建议: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新模式。
杜巨澜教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剖析了雇员薪酬溢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他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个人将其人力资本与企业资源相整合的过程,企业需要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参与创新活动。当前的企业创新把焦点放在激励管理层,然而员工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同样举足轻重。研究发现雇员薪酬溢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纵向比较的雇员薪酬溢价(即普通雇员相对其管理层的薪酬溢价)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弱;横向比较的雇员薪酬溢价(即普通雇员相对其同行的薪酬溢价),有利于企业创新,尤其是高水平创新。内部人的长期战略控制和内源融资对雇员薪酬溢价的企业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财务承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徐长生教授基于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视角,分别从要素价格抑制与高速增长之谜、高速增长的代价是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失衡、中国经济从高速降为中速的原因、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后果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基础和主要动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会有短期阵痛,这是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付出的代价。在短期中,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一定会形成成本冲击,淘汰那些效益较差的企业,当然会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在长期中,这会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调整升级,提高生产率。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卓教授,以及参会学者与三位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线上互动热烈。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线上云论坛的方式更有效地思考和交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多精彩观点详见《经济评论》近期刊发的相关论文。
(通讯员:郭楚玉;审核:叶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