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我院2014级西方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目前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学科研岗录用。读博期间,其在国内A级权威期刊《经济研究》发表论文1篇,在国内B级权威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发表论文3篇,在国内CSSCI认定核心期刊《财贸研究》、《财经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6篇,在国内CSSCI拓展版来源期刊《经济与管理》等发表论文2篇;并先后荣获过“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看到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荣誉奖励,相信大家一定好奇周强是怎样做到的,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优秀的珞珈学子,听听他在科研路上的故事。
勤奋专注,合理规划
说到自己能够成功被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录用为教师,他认为关键在于专注和勤奋。进高校,看的就是学术成果,没有好的论文成果,是很难进入好的高校的。周强说,要想出成果,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加上永不放弃。
采访期间,周强反复重点强调的观点就是合理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包括学业规划和课余规划。该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学习,即在研究生一二年级的时候认真跟着导师的方向走,提前完成毕业所需的资格论文要求;到了三年级,该完成的科研任务已经完成,就要开始准备实习,关注感兴趣的企业或高校,尝试性的去接触那些感兴趣的工作。如果在读研期间没有安排好各阶段的进度,就会导致学术科研和实习就业之间的矛盾。
周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一个目标很明确的人,在读硕士的时候就已经下定决心从事高校科研工作,因此便一直往这个目标方向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从读博的第一天起便给自己定下了发表论文的任务——精确到每学期写多少篇、每年发多少篇。并且对论文的质量还有要求:权威期刊要发多少篇,核心期刊要发多少篇。不仅如此,他还会提前安排好每周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什么书目,看多少篇英文期刊、掌握什么计量方法或软件操作技能等,然后将这些目标进行量化,将重要的目标记录后将其张贴到书桌前的墙上,将其作为一种激励和提醒。
劳逸结合,事半功倍
博士期间,科研压力比较大,留给自己安排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少,甚至没有。那么,熬夜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为了缓解长期紧张的学习压力,周强认为最好的也是可取的方式就是保持运动,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他会定期约身边的同学、朋友在每周适当运动一下,夏天的时候他会去打羽毛球和篮球,为此,他还特意加入了博士1班的篮球队;冬天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选择去室内的泳池游泳,这是他最喜欢的运动。
为了能消除或减缓学习压力,除了运动外,他还有一个特别的喜好——钓鱼。每当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心情烦躁、写作思路全无的时候,他会常常约上身边的一位“渔友”,拿着从网上淘来的渔具、鱼饵、鱼竿前往东湖钓鱼。静坐在东湖边上,手持鱼竿、看着日落,周强能够极目楚天,尽享珞珈山旁、东湖边垂钓的闲趣。周强通过垂钓,享受着珞珈山水的独特风韵,体验着东湖垂钓的悠然自得,也从中释放了繁重的科研压力。
可做这些事情会不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对此,周强经常对自己说:一个会学习的人一定是懂得时间分配的。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
永不放弃,微笑蜕变
其实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周强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尤其是经历了无数次论文退稿与返修的困扰,面对一次、两次……的被拒稿、退稿的打击,信心被无情的论文“退稿”所蚕食,他也曾出现过自我怀疑——是否自己不适合做学术、不适合继续深造?后来,导师的一段话回答了他:做学术的过程,一定会经历投稿与被退稿的“阵痛”过程,这是每个学者都会经历过的。不要气馁,更不要灰心,退稿不可怕,要相信自己用心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在好的期刊上获得认可的。就这样,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他找到了信心,从失败和阴影中走出来,最后实现了在学术科研道路上“微笑的蜕变”。
后记:
采访结束,意犹未尽。“什么时间就干什么事”、“会学习的人就会安排时间”,师兄的一句句警语始终回响在耳边,余音绕梁。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去规划、去利用。“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需忙”,在这个快节奏、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时代,做好时间规划,大学生涯也就成功了一半。当然,时间规划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坚守本心,执行规划,就成了我们成长路上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我们在明确目标后,要向着这个方向刻苦钻研。其实,无论去哪儿,难免会有艰难险阻,但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艰难之后,便是美景,风雨过后,才有彩虹,年轻的学子们,我们何惧之有?(通讯员:李媛,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