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李老一生的写照
他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科学求实的科研态度
激励后学的良苦用心,淡泊名利的宽广胸怀
都将成为一笔永久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学不断前行
王孔旭(45级校友)
在举国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5月19日上午,我们敬爱的恩师李崇淮安祥地仙逝了!我受业于崇淮师门下是6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武大经济系的学生,崇淮师任汉口交通银行襄理。应我们的系主任张培刚之邀,到武大兼职。他第一学期开了两门课,即“银行制度”和“比较经济制度”。我都选修了。期终考试分别得了74分和88分。我在武大四年的25门课的考试成绩只有两门上了80分。
60年来,恩师爱生如子,有口皆碑,对我也是关怀备至,让人没齿难忘。1949年7月,我在武汉市总工会工作时期,因患急性胸膜炎住进汉口第一医院。崇淮师从珞珈山赶到医院看我,雪里送炭,塞给我一叠钞票。我出院后身体很虚弱,崇淮师和赵忍安、李肇基、但伯昆等四川籍在武汉的名流们商定,由他们组织“志愿者”轮流按月给我这个穷病潦倒的川籍青年补贴生活费达半年之久。1950年初,他约集张培刚师、谭崇台师,三人亲笔签名介绍我去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工作。不久,他应陈希愈行长之邀,也去区行兼任计划处处长,我有幸继续聆听教益。1957年,我从北京调去四川,折腾了8年,和他的联系渐渐少起来了。1965年底。我从四川调来武汉,时杰告诉我说,他在武大见到崇淮师,崇淮师问起了我。此后,我又常去拜望他。那几年,崇淮师和其他几位老师被“左”先生们贬下了讲台,挤在一间小房里搞翻译。“文革”时期,他在武大“乔迁”几次,住房一次比一次缩小。他家每一处住房我都去过,都吃过饭。有一个时期我去得不勤,他就写信催我。他写道,我不是要请你吃饭,主要是来谈谈,边吃饭边谈话可以节省时间嘛!我家住新成里时,崇淮师几次来过寒舍,他带给之丹的“朱古力”铁包装盒礼物,我们珍藏了多年。1989年我告别蜗居,迁往花桥二村,他和许慎安师母专程光临致贺。真是蓬荜生辉!
1980年,武大筹组经济管理系,当时我想去母校教书,应孔祥祯教授之约,去代了几堂课。上第一堂课时,崇淮师也来听,下课后我应召去他家,恭聆教诲。恩师耳提面命,茅塞顿开。经崇淮师着意斡旋,武大很快发出商调函。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去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把尊重人才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崇淮师秉承了爱国教育家李更生的优良传统,加上一贯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62岁成为他人生历程中新的里程碑,对他来说,不是什么“老骥伏枥”,而是鲲鹏展翅,扶摇直上蓝天白云!在庄严的全国人大的讲台上,在我国宪法的条文中,在多少次改革开放的论坛上,在高等学府的课堂中,在大报、名刊的篇章里,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荧屏上,在遥远的大西洋两岸大国的贵宾席上……都有他的光辉身影,他的头上闪耀着许多当之无愧的光环。众所周知,陈毅元帅对武大老校长王星拱的评价是“一代完人”,这样的评价也完全适用于崇淮师啊!
崇淮恩师和我们永别了!您90华诞时,我们去您家里拜寿,我们相约在您期颐之年大庆一番!2006年10月16日,公亮、时杰和我去省人民医院901室看您,谁知那天就是最后的诀别呀!为什么我们没有多呆些时间呀?为什么我没有认认真真读完你的多种论著呀?在你被冤成“残渣余孽”的那些年、月,我们为什么没有给你更多的安慰啊?……
我80岁开始和电脑打交道,近年来,乐此不疲,时而沾沾自喜。崇淮师的幺女珞岚说:“父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90高龄的他,还特意请来电脑老师,每天坐在电脑前学习。”我愧对恩师,仰赞高深于万一!
敬爱的恩师:您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如在其上,如临其右!
(摘自《武大校友通讯》2009年第1辑,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校友简介:王孔旭,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