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武汉大学早期建设的沈祝三我见过,还到江汉路的汉协盛营造工地去参观过。”忆往昔,92岁的皮公亮深感时光走得太快。
在临空港“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进武大的活动上,阔别武汉大学多年的皮公亮特意赶到现场,并请学弟学妹毕业后留下来,“为武汉发展出个力”。
皮公亮先生退休前为长江日报记者,他的一家与武汉大学有着不解之缘。皮公亮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他的父亲皮宗石先生是同盟会会员,与蔡元培有着极好的私交,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务长,后曾担任国立湖南大学首任校长。
皮公亮的岳父,则是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刘永济先生。刘永济先生字弘度,世称“弘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知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尤以《文心雕龙》和屈赋研究独步士林。
“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三位武汉大学建校后的校长都是我父亲的挚友,是看我从小长大的叔叔、伯伯。”回忆往昔,老人对珞珈山的一草一木充满感情,“武汉大学建校前夕,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极不平衡,父亲和伯伯们受到蔡元培先生办学理念的感召,决心在华中重镇武汉,办一所可以与北京大学相媲美的高水平大学。”
皮公亮祖籍湖南长沙,生于北京,长于武汉。他是珞珈山第一批孩童,他家也是珞珈山老十八栋别墅第一批住户。
“武汉大学从武昌东昌口搬到珞珈山时,街道口的牌坊还是木制的,珞珈山是一座荒山,东湖磨山则是武汉大学农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皮公亮说,武大变化很大,武汉变化很大。
除了抗日战争时期随父在湖南办学和考入大学后随武大西迁四川乐山时期,皮公亮的一生都在武汉。喜欢旅游的他,基本走遍全国各大城市。
“武汉没有风沙,也没有台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大城市中是难能可贵的。”走遍全国独爱武汉的皮公亮即兴吟咏起朱德在东湖的名句,“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定比西湖强”。
“东西湖从舵落口到吴家山的第一条路,就是我们参加建设的,东西湖围垦时我曾经挑了几个月的土。”谈起与临空港和东西湖的渊源,皮公亮直夸这里是个好地方。
他在武汉住了近80年,城市的巨大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他颇有感情地说,从来没有想到武汉会变化这么快,变得这么美。
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不太方便,他还是站着坚持要跟这些小师弟师妹讲上几句。
他说,大家都在珞珈山住了4年,应该感受得到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我是一名外地人,却很快爱上了武汉这个城市。武汉的变化大家都看得到,应该也有这个感受。
他充满深情地说,大学四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四年,这个城市教我们长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帮助她发展?自己走遍了全国很多地方,“孩子们,真的没有哪个地方比武汉更好,希望你们留下来”。(原载《长江日报》)
作者:黄金 蔡爽 王兴华 来源: 《武汉大学报》 时间:2017-03-31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