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中央财经大学李俊生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新市场财政学:渊源、概念与范式”的学术报告。武汉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吴俊培教授,财政与税收系主任卢洪友教授以及财税系师生5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由卢洪友教授主持,他对李俊生教授来武汉大学讲学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李教授首先给大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财政的存在,基于市场失灵这一理论基础合理吗?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财政活动又该如何解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如何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把市场的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如何解释现实世界中公共部门中的私人参与?
李教授认为,“新市场财政学”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对主流财政学理论的反思,即盎格鲁-萨克逊学派以市场失灵为理论基础,其基本逻辑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与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将市场等同于私人部门、将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对现实世界也缺乏解释力。
“新市场财政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欧洲大陆学派与盎格鲁-萨克逊学派两种不同的政府观:参与型政府模式和自治型政府干预模式,前者将政府独立于市场之外,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干预者;后者则将政府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市场是一个平台,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平等地在这个平台上活动。由此,“新市场财政学”的理论本源在于——社会共同需要;方法论则是——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活动最终以公共价值呈现出来。“新市场财政学”和核心概念体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市场平台观,这是公共价值和私人价值同等实现的环境基础;第二、参与型政府观,政府角色定位应该是市场的有机参与主体而非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干预者;第三、广义的交易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有机互动,这也是公共价值的实现方式;第四、规则制定,应该是由市场主体博弈得到的均衡结果,而非政府独立于规则之外,“既当球员又当裁判”。
最后,李教授总结到,新市场财政学回归到经济学有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关系的探讨,重新审视了欧洲大陆学派的理论,初步建立了以“社会共同需要”为理论源泉、以 “公共选择”为方法论基础、以公共价值为政府财政活动市场表现形式的新财政理论分析与研究范式。
李教授的讲座,贯穿中外、纵横古今;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加之接地气、生动活泼的举例,让人深受启发。最后,卢洪友教授对李俊生教授的讲座作了概括性的小结,认为财政学的研究应该回归基本理论,诸如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甚至什么是财政以及财政与经济、财政与政治、财政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各市场主体的职能边界及职能实现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李俊生教授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路,对此,全体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对李教授的报告表示感谢。
李俊生: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财政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外国财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地区财政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公司财务管理。自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Working Paper》、《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一部、日文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