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曹誉波,hbs04红宝石线路2016届产业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北京院办公室副主任,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债券组宏观分析师实习生,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研究部研究助理实习生,签约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经办岗。
今年是我在武大的第九个年头,是这个校园里存在的稀有“80后生物”之一。很多楼不见了,很多楼又建起来了;很多路改名了,很多店也不知去哪儿了。学号换了三个,却一直没有离开这一片枫树林;宿舍换了三个,却仍然穿着那双蓝色的人字拖鞋。在教五多报参加比赛,在信息学部大活合唱演出,在人文馆主厅办康腾大赛,在梅操席地而坐看电影,这些多年前的故事似乎都才发生在去年。临近毕业,即将再次赴京。回顾这九年的武大时光,发现其实这世界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我们不敢去预测自己的未来人生,但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时间的魅力,让我们能够寻觅自己。在离校之际,很荣幸能够和各位学弟学妹们分享三点自己关于学习和就业的小感想。
“未来不走学术道路,我该怎样学习科研?”
我很幸运,没有接受过考研和考博的压力。非常感谢武汉大学经济系和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在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特别是导师辜胜阻教授6年来的悉心教导,让一个原本文法都不过关的小本科生,能够在读研期间发表20余篇论文,并独立完成一本博士论文。我深刻记得导师“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形象比喻,感谢导师对我们字字句句进行逻辑推敲的严谨。当年辜老师在我写作第一篇论文的时候,用投影仪花了一整个下午逐字逐句修改我的逻辑和行文的场景,历历在目。师恩如海。
无数次被人问起,你觉得学校的学习工作后是否还有用,如果我毕业后不做学术还要不要写论文。我没有工作过,但至少四年本科的经济学学习奠定了我用经济学思想思考问题的逻辑基础,这些问题不仅仅包括学术性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习惯都能用经济学去解释,我的专业有时候确实晦涩艰深,但大部分时候都很“接地气”,这是我研究这门学科的最大乐趣所在。
其实大部分的研究生会和我一样,毕业后结束科研生涯,开始社会工作。如果换一种思路,把学校的学习也当成一种工作,那就是另一种体验了。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我们在本科毕业后其他众多职业选择中,决定接受被一个名为“研究生院”的“公司”录用三年,拿着微薄的收入,付着低廉的房租,有安排你学习科研写论文的“老板”和“领导”,考核你绩效的就是你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毕业论文。是否应该努力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便是每个人对于这份“工作”的态度。学习和科研是作为“研究生”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导师安排的每一个科研任务。我们可能没有必要一定做出“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那是大师们和天才们的主场;我们可能没必要追求理论的绝对深度和难度,那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的乐土。但至少,我们要认认真真上完选的课,踏踏实实做完导师的科研任务,实实在在写出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这至少是你三年后“跳槽”去银行、券商、基金需要积累的资本之一。
“未来三到五年,我要做什么工作?”
我很幸运,求职过程中有很多学长学姐学弟学妹给我帮助。读书时间太久,很多要好的朋友都已经有了较长的工作经验,我总是厚脸皮地去蹭饭,也因此见到了不少多年未见的朋友。他们都十分友好地与我分享他们入职头几年的切实体验。这在帮我跳出象牙塔把握真实社会经济脉搏,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时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决定找工作的那一刻起,其实我已经做了很多的思考。第一是工作的地点,我希望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上海和北京优先。我有在这两座城市生活的经历,有很多的同学朋友,且比较喜欢两座城市并不相同的城市氛围。第二是工作的类型。结合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计划去做一个金融狗。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存在差距,未来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我对此一度非常焦虑。网络上的经验、业界前辈的讲解,依然让我迷茫。多实习,多尝试。我先后在银行、保险、咨询、券商、政府等单位实习,从事过行政、销售、研究等多种岗位的工作。但每个行业都有不一样的部门,且意味着不一样的职业发展方向。尝试所有行业所有职位的实习是不可能的。一位学长和我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那就千万不要去做你不喜欢的事。做减法的选择题可能相对容易,如果拿不定主意什么工作会让你快乐,那就一定不要选择那些一定会让你不快乐的工作。实习的经历是有限的,但至少会让你知道某些工作你是百分之一百不能接受的。第三是预期的收入。在找工作的初期,很容易被薪资水平左右我们的选择和判断。薪酬水平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它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在选择集合中的收入水平差异在几万块钱一年,这样的差异是可以忽略的。我们的工作占据了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工作的内容和工作中的乐趣是决定我们工作满意度的最大变量,而薪酬,很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当我们用现在对待学习科研一样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未来的工作,三五年后我们的收入上升空间是值得期待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牢记“工作只有一个”。如果坚定了职业选择和方向,那么不必再左顾右盼,将无尽的找工作的时间用在其他方面,充电学习或者旅行看世界,都比手握一堆理想中的offer但仍然继续奔波面试来得有意义。第一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因为它将为我们贴上一份职业的标签,降低了未来的可能性。但这都不是绝对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创造了可能。现在拥有的不一定就差,未来面对的也不一定好。放宽心。
“面对密集的招聘,我要做什么准备?”
校园招聘是一场战争,我们必须提前准备。首先就是简历的制作。结合我的学生工作、实习和科研经历,我把我愿意从事、且可能比较擅长的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类工作,一类是创造类工作。因此我针对性地制作了两类简历,前者比较突出我的学生工作、社会活动、实习经历以及荣誉奖励,淡化学习和科研成果;后者比较突出学习成绩、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强调研究能力。制作简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尽早准备,且不断更新修改。我的简历从2015年4月开始准备,一直修改到12月份,这也是一个不断筛选你的经历思考自己过去的过程。打印简历有一个小窍门。打印店彩打简历通常要一块五到两块五不等,一个招聘季下来是不小的开支。但很厚的一张铜版纸携带不便,也并不会让HR拿着感觉舒服。不妨用最传统的方式打印简历,然后去照相馆冲印一批一寸照片,贴在简历照片处,这样既美观也大方而且便宜很多。
笔试是让简历进入HR手上的敲门砖,所以也需要提前准备。行测和SHL是两类可以通过短期训练实现提升的,建议有时间的时候反复练手。部分机构会进行一些专业笔试,特别是券商研究所、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以及很多第三方中介机构等,对经济、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都会有所涉及。对于性格测试心理测试,千万要如实回答。不同的企业每年笔试流程大同小异,因此各大求职论坛的经验贴也有必要浏览整理。很多人并不会去论坛发帖,因此在求职前通过社交网站联络学长学姐请教应聘经验值得尝试,实践证明,前辈们都十分关怀我们愿意提供帮助。
面试是决定能否获得这份工作的途径。群面、单面、小组讨论等各种面试方式在各大论坛上的介绍十分详尽。我认为,整个面试过程最重要的是体现你的良好气质和风貌,谈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前者可能在外形上可以做出一些提升,如合身的职业装、干爽的发型等,这不仅能提升在面试时的自信,也是对面试官的尊重;后者我认为得益于长期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对于与我专业相关的内容我可以有我自己的独到见解与面试官分享,另一方面论文写作对逻辑思维的苛刻要求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对于结构化的面试,我认为本科阶段康腾实践中心三年的工作经验已经给了我太多的感悟,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从学生工作的经历中找到答案。我比较喜欢平等轻松的交流模式,在面试过程中与HR、领导等面试官的交流过程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让人了解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内部氛围,让我选择我适合的未来工作团队。
最后,请千万千万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找工作的过程有很多的艰难,旅途的周折和面试的明争暗斗让我们身心俱疲。我们最应该把握的是笔试面试时最清醒的头脑和最精神的状况,因此,请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吃好喝好睡好,享受这一段躲不开的人生考验,我们一定会收获满意的人生。
最后的最后,我想讲一点我自己的价值观。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除去我们工作的8小时,如何渡过剩下的16个小时可能决定着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爱好,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工作一样重要。吃过的饭,睡过的床,聊过的朋友,看过的世界,决定着我们这一生的选择。
希望各位学弟学妹把握在美丽的珞珈山上的每一分钟,祝福各位学弟学妹在学业和未来事业上都能心想事成。(曹誉波)